中国传统的木雕艺术有哪些?目前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可以说是东阳木雕居首,那么除了东阳木雕还有哪些可以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木雕呢?
【仿古木雕】 仿古木雕是以仿旧工艺技巧仿制古代木雕艺术的特种工艺品,它以古代木雕为母体,综合雕刻、髹漆、装金、彩绘、仿旧等特殊工艺而制成。仿古木雕是在玩古之风相当流行的清代兴盛起来的。那个时期北方以河北曲阳为首,他们以旧木雕凿,并运用北方彩绘艺术手法,以质朴、浑厚的民间风格代表了山西、北京、天津等地仿古流派。南方则以上海为中心,集中了苏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的佛作艺人,仿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寺庙佛像,以后又逐渐形成苏州金华、广东等几个主要流派。据专家评介:近代仿古木雕能堪称上乘者有二类,一类是:仿古实为创作,运用仿旧工艺技巧仿出古代艺术的风格与水平,而不是具体的作品摹仿。另一类是:认真揣摩,忠实地摹仿某一件前代艺人佳作,做到形、色、纹、质、气以及刀法等,其效果可以乱真。
【红木雕】 因所用木材是红木而得名,主要产地在江苏、上海、广州、北京,以苏州较为著名。早在明清时期,苏州专门从事制作红木小件的作坊和艺人辈出,技艺精湛,是“明朝一代的绝技”。据记载,清代艺人杜士元能在一个核桃上雕刻苏东坡乘船游赤壁,船舱内有三人,船头上站有一个烹茶童子以及三个船工,烹茶工具除炉子、水壶、扇子外,还有茶盘茶杯,堪称精雕细刻的珍品。
红木为名贵木材,一般指酸枝木、花梨木、紫檀木等带红色的硬质木材,因不易多得,历史上都用来做高档家具和精美工艺品。红木雕尤以“红木小件”而驰名。“红木小件”,又称“摆件”或“巧木作”,可做玉雕、牙雕和古玩的配座。“红木小件”采用小块红木,通过锯、刨、拉、凿等工艺,运用传统的镂雕、圆雕、深浅浮雕及线刻等技法,以山水、云纹、花鸟、瓜果、蔬叶、虫鱼等为题材,雕制成文具用品、烟具、花插、碟架、瓶座、几座、玉牙雕配座等,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珍品。它们小巧精美,风格雅致,经过细致的打磨揉饰,闪耀着宝石似的光泽,深为人们所喜爱
【贵州傩戏木雕面旦】 傩戏木雕面具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中演员都要佩戴的面具,它不仅是一种戏剧道具,而且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品。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尤以贵州最为古老,也最具特色,它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傩祭面具。据说,早在唐宋年间就出现了傩戏雏形,那时的傩戏只是古人为驱邪逐疫,祈祷天帝神灵降福人类的巫术活动,发展至今已逐步脱离了巫术活动而向娱人化,戏剧化靠拢,成为较高层次的民间艺术。
傩戏木雕面具的最大特色是它与宗教和民俗紧密相联,它不同于一般的面具就在于它往往被当作神灵看待。因而从事雕刻的艺人们都是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情绪进行创作,雕刻出来的面具都具有某种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,而且很少雷同,这是某些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。
【曲阜楷木雕】 是山东曲阜县特有的雕刻工艺品,因采用曲阜孔林中特有的楷木而得名。楷木又名黄连木。后又称为文楷。相传此木是孔子死后,其弟子子贡在守墓六年期间从南方移植于孔子墓旁而开始种植的。当时子贡思师情切,又用楷木雕刻了孔子及其夫人像以寄哀思,从此,这种用楷木雕刻孔子像就被流传了下来。后来汉代孔子九世孙孔腾创制了楷木雕手杖,到了宋代孔子的四十五世孙孔道辅又发明了楷木雕如意,并且成为入朝的贡品,但当时的雕刻纹样都比较简单,直到明清时期,才开始逐步精细,纹样有人物、花卉、龙凤等,刻工玲珑剔透。据说当时著名艺人颜锡忠,技艺精湛,能刻五层(人物一层、花卉一层、花下枝梗三层)形象十分生动,成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。清末,为庆慈禧太后寿辰,曲阜官府曾令这位艺人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雕刻出一支百龙寿杖,寿杖上雕有百龙百珠,云霞相映,玲珑细巧,栩栩如生。孔子后裔孔完斌也继承了楷木雕技艺并成为著名艺人。近年来,出身于楷木雕世家的著名艺人颜景新所刻孔子像高达100厘米,充分利用了楷木的自然形状和纹理。